周至縣落葉松、油松良種基地2009年1月被國家林業局確定為國家重點林木良種基地,現將基地基本情況介紹如下:
一、地理位置
基地位于秦嶺北麓中部的厚畛子林場轄區內,海拔1350~1700米,平均坡度15°~25°,土壤以森林棕壤為主,土層厚度80~100厘米。氣候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距西安130公里,108國道直達林場,交通便利,電話信號覆蓋整個林區,通訊方便。
二、建設歷程:
1988-1998年,周至縣厚畛子林場建設了周至油松良種基地,在厚畛子、釣魚臺、大蟒河等地區建設日本落葉松母樹林328公頃,在厚畛子安溝建設油松三水平子代測定林10公頃,建人工油松母樹林144公頃,共投入資金202萬元,全部為我場自籌資金。
2003年,按照《陜西省周至落葉松、油松良種基地建設項目》建設要求,國家批復投入建設資金298萬元,其中:中央投資238萬元,地方配套60萬元,對原有良種基地實施了改建和擴建,2008年完成全部建設完成,使良種基地面積達到812公頃。
三、基地規模
基地面積812公頃,樹種為落葉松、油松,其中:日本落葉松471.1公頃,包括:新建子代測定林4.1公頃,新建種子園22.5公頃,改建和新建母樹林444.5公頃;油松母樹林340.9公頃,包括:改建子代測定林10公頃,改建油松無性系種子園13.1公頃,改建油松母樹林317.8公頃。
1、種子園
1)日本落葉松
日本落葉松種子園建于2003年,面積22.5公頃,位于厚畛子營林區東九溝,經過我場的精心培育,定期進行撫育、病蟲害防治等措施,目前落葉松種子園苗木長勢良好。
2)油松
油松無性系種子園,營建于1996年,面積13.1公頃,位于父子嶺溝內,2005年進行了補植措施。并按照有關技術標準要求,先后進行了撫育、病蟲害防治、鼠害防治,目前種子園生長狀況良好。
2、子代測定林
1)落葉松
日本落葉松子代測定林建于2003年,面積4.1公頃,造林后進行砍灌、擴穴培土、除草、病蟲害防治,苗木生長良好。
2)油松
1988年至1990年間,在安溝營建油松三水平子代測定林和林分子代測定林共10.0公頃。由于油松密度大,影響林木的生長發育和通風透光,該林分目前處于結果初期,結果量較少。
3、母樹林基本狀況
1)落葉松
落葉松母樹林面積444.5公頃,其中:2003年在九溝、后溝、寡婦溝、紅水河、殷家坪營建日本落葉松母樹林,面積115.8公頃;其余328.7公頃日本落葉松分布在安溝、父子嶺溝、謝長河,均為人工林。目前落葉松林相整齊,生長良好。
2)油松
油松母樹林始建于1988~1992年,油松母樹林分布在大蟒河、紅水河、佐家坪、安溝、釣魚臺、老莊子,目前油松處于結果初期,結果量較少。
四、經營管理:
1、項目建設領導機構
周至縣厚畛子林場場長全面負責該基地建設,林場由一名副場長具體負責基地日常事務,有18名工作人員,這18名工作人員來自林場的業務技術科、厚畛子林場天保苗圃、天保管護站,各自分工明確,確保該基地日常事務處理、種子的采集、調制和經營管理工作。
2、日常管護
基地在周至縣厚畛子林場統一組織下,以良種基地為中心,安排專職管護人員,長期開展保護宣傳工作和巡護監測工作,對林地林木進行保護,防止濫砍濫伐、偷砍盜伐等現象的發生。至今為止,基地范圍未發生一例林政案件,為優良林木茁壯成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同時,厚畛子林場在周至縣森林防火指揮部的統一組織下,在良種基地周邊建立了5處防火瞭望哨,嚴密監視基地內火情。多年來,未發生一例火情、火災事件。
3、生產經營現狀:
1)生產情況
自1988年周至落葉松、油松基地建設到目前,經過了20年建設。預計在正常年份下可生產油松種子5000公斤,落葉松1900公斤,但由于采種成本費用遠遠大于普通種子,價格很高,加之多年來一直虧損經營,不能加大生產量。因此,自2000年天保苗圃建成后,良種基地發揮了很大作用,為林場的天保苗圃提供了部分優質種子,育出良種苗木500萬株。一是用于良種基地的再建設和天然林保護工程人工造林;二是用于苗木外銷,主要是適宜于山區造林。三是為國家種質資源庫提供優質種源80個。
2)經營收入
良種基地建設共投入資金500萬元,一部分依靠國家投入,一部分由林場配套。自1988年以來,除了我場造林建設和科學研究及基地自身擴大生產外,幾乎沒有產出,因此,也沒有收入。
五、技術支撐:
該基地在立足近期選擇、長遠利用的方針指導下,自1988年開始建設油松良種基地時,就及時聘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家、教授擔任基地建設技術指導專家。1996年,我場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王明昌教授指導下,建立了油松無性系種子園。
為了更好鞏固科研成果,2003年,我場在陜西省林業勘察設計院支持下完成《陜西省周至縣落葉松、油松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陜西省周至落葉松、油松良種基地建設項目初步設計》,并編寫《陜西省周至落葉松、油松林木良種基地建設項目實施方案》等報告,繼續聘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王思恭研究員作技術指導,解決操作技術中存在的問題,保證了良種基地項目建設成果。
六、科學研究及合作
周至縣油松良種基地始建于1988年,是在油松種源、林分、家系遺傳變異和配合選擇研究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該研究項目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王思恭研究員主持完成,1995年獲陜西省林業廳科技進步特等獎,1996年獲陜西省人民政府科技進步一等獎,達到同類研究國際先進水平。該研究表明:油松三水平子代測定林和林分子代測定林樹高、胸徑、單株材積的遺傳增益分別為8~28%,11.4~13%,40~51%。在此基礎上,我們建立了油松種子園和母樹林,為高世代種子園。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1981年至1995年15年間,在該大學王思恭研究員主持下,對我國10個落葉松的多個種源進行種源配合試驗,試驗結果表明:日本落葉松在秦巴林區有年均高生長0.76米和胸徑1厘米的生長潛力,其優良單株材積遺傳增益為40~177%。該項成果達到同類研究國際先進水平,1997年獲陜西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此外,依托單位就實生種子園營建、良種繁育等方面進行長期的技術合作,并對這些問題進行探索與研究,并發表了多篇論文。論文名稱如下:
(1)《陜西林業科技》1992年01期發表《日本落葉松種子園自由授粉家系遺傳變異和選擇》,作者王思恭、杜長坪、張葳、周信忠、高鄭盛、符其芳、舒基培;
(2)《陜西林業科技》1994年04期發表《油松不同種源造林效果分析》,作者王思恭、竇春蕊、周信忠;
(3)《陜西林業科技》1996年02期發表《落葉松引種及其在陜西生長的效果分析》,作者王思恭、劉永紅、周信忠、張葳、竇春蕊;
(4)《陜西林業科技》2004年02期發表《落葉松二代實生種子園營建技術》,作者王銳、王思恭、田建華、常振榮、廖紹明;
(5)《陜西林業科技》2004年02期發表《淺談日本落葉松種子園建設技術》,作者王思恭、王銳、田建華、廖紹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