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30日,陜西省林業局發布《陜西省林草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全文如下:
《陜西省林草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前 言
林草產業是依托森林、草原、濕地、荒漠和大地景觀等生態空間五大陣地開展的生態、生活和生產經營活動,具有基礎性、公益性、循環性、碳匯性、社會性和經濟性等多重功能。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高質量發展林草產業,是推動產業興旺、農民增收、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是鞏固和拓寬脫貧攻堅成果的有力抓手,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滿足社會對優質林草產品需求的重要舉措。
“十三五”期間,我省各級林業主管部門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大力推進林草產業有序健康發展,全省林業產業總產值達到 1477 億元,從業人數達 300 多萬人。依托森林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發展綠色富民產業,探索出了一條以綠色產業促生態建設、以生態建設帶動脫貧攻堅的綠色發展之路,生態旅游、森林體驗、森林康養成為新時尚。持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進一步盤活森林資源資產,林地資源利用率得到有效提升,核桃、花椒、棗、麝香規模實現快速增長。全省生態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完成,通過精準實施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大力發展林草產業等生態脫貧“八項措施”,惠及貧困人口 73.11 萬戶238.61 萬人。
“十四五”時期,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扎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全面推動林草產業高質量發展,更好服務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碳達峰碳中和等國家戰略,依據《陜西省林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在與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林草產業發展規劃(2021—2025 年)》充分銜接的基礎上,結合陜西省林草產業發展實際,組織編制了本規劃,旨在引領指導全省林草產業高質量發展。
第一章 發展基礎
第一節 “十三五”發展成效
“十三五”時期,我省林業系統始終踐行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精神,貫徹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落實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工作要求,在各級各部門的不懈努力下,陜西林草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陜西作出了重要貢獻。
產業規模穩步增長。全省以核桃、大棗、花椒等為主的特色經濟林產業已成為生態脫貧和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截止 2020年,全省經濟林總面積達到 2231.43 萬畝,總產量 154.97 萬噸,總產值 227.88 億元。其中:核桃 1162.01 萬畝,產量 59.31 萬噸,產值達 75.45 億元;紅棗 255.85 萬畝,產量 56.78 萬噸,產值 51.58 億元;花椒 259.33 萬畝,產量 11.45 萬噸,產值 72.11億元;板栗 487.09 萬畝,產量 10.81 萬噸,產值 10.13 億元;柿子 67.15 萬畝,產量 16.62 萬噸,產值 18.61 億元?;ɑ墁F有種植面積 56.88 萬畝;中藥材種植面積 403.95 萬畝,產量 23.57萬噸;木本油料(除核桃)種植面積 121 萬畝,產量 3 萬噸;全省已形成特色經濟林、林木種苗花卉、中草藥、木本油料等產業規模集群,商洛核桃、大荔冬棗、韓城花椒、佳縣油棗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等九部委認定為“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主要產品供給能力持續提升,較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需求。
產業發展態勢良好。陜西核桃、花椒、棗、林麝等“林產四寶”擴量提質增效顯著,核桃種植面積位居全國第二,花椒產量全國第一,冬棗面積產量全國第一,麝香產量占全國 70%以上,全國核桃、冬棗定價交易中心落戶陜西。全省生態旅游、森林體驗、森林康養等產業迅速壯大,年均接待人數逐年上升?!笆濉逼陂g,陜西林草產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一產、二產加快轉型升級,三產貢獻率明顯提高,林草資源基礎日益穩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果持續擴大,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加快延伸融合,產品系列化、品牌化發展提速,林草產業集中度持續提高,產業區域化專業化特征日趨突出,形成若干特色鮮明的產業集群和產業帶,資源優化整合和集聚輻射效果明顯。
市場主體不斷壯大?!笆濉逼陂g,全省林業總產值達到1477 億元,產值不斷攀升,各類龍頭企業、產業園區、示范基地、新型經營主體蓬勃發展,引領帶動作用不斷增強。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進山入林步伐不斷加快,林草市場主體化、多元化、規?;?、聚集化效應初步顯現。截止 2020 年,全省認定省級以上林業產業龍頭企業181家(其中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12家),國家林業產業示范園區 1 個,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 25 個,省級林下經濟示范基地 103 個,國家森林康養基地 4 個,全省各類產業示范基地、示范園區達到 123 家,主營核桃、花椒、油茶、花卉、中藥材等林草產品,充分發揮了示范帶動作用。全省林業企業自有品牌 30 余個,20 多個省級知名品牌的產品遠銷北京、上海、香港等全國 20 多個?。▍^、市)。
生態脫貧成效顯著?!笆濉逼陂g,中央和省級財政傾斜下達貧困地區林業投資 150 億元,通過精準實施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大力發展林草產業等生態脫貧“八項措施”,脫貧地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貧困群眾收入持續穩定增收,全省生態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完成,惠及貧困人口 73.11 萬戶、238.61 萬人。目前,全省林草產業從業人員超過 300 萬人/年,一些脫貧地區群眾的主要收入來自林特產品,林草產業已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依托,是我省鞏固脫貧成果、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
支撐體系日趨完善?!笆濉逼陂g,我省全面完成新一輪機構改革和國有林場改革任務,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深入推進,中央和省級財政投資持續增加,金融創新取得積極進展,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全面啟動,累計利用外資 14 億元。創新科技體制機制,組建陜西省林業科學院,創建生態衛士學院,建設黃土高原水土保持與生態修復國家林草局重點實驗室。林業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率從 50%提高到 60%,科技貢獻率從 33.8%提高到 43%,體制機制及科技支撐體系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第二節 發展機遇
──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批示精神為林草產業發展指明新方向。2015 年、2020 年和 2021 年,習近平總書記先后三次來陜視察考察,作出了一系列指示批示?!瓣兾魃鷳B環境保護,不僅關系自身發展質量和可持續發展,而且關系全國生態環境大格局”?!拔覀兗纫G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薄耙钊胴瀼鼐G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生態治理和發展特色產業有機結合起來,走出一條生態和經濟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這些為我省林草產業發展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
──國家重大戰略為林草產業帶來新機遇。陜西是“一帶一路”倡議、新時代西部大開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重要區域,面臨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國家重大戰略和政策疊加,涵蓋生態文明、生態富民、經濟發展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主動融入和服務于國家重大戰略,對陜西林草產業增強創新力和競爭力,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綠色消費為林草產業增加新動能。綠色消費已成為全社會基本理念,新趨向為拉動綠色產業發展提供強勁動能。人們追求親近自然、健康食品等,為推動生態旅游,推進林草產業供給側改革,豐富林草產品供給,帶動森林食品、森林藥材、經濟林果、森林康養等綠色產業快速發展增加了驅動力。
──鄉村振興為林草產業拓寬新使命。鞏固和拓展生態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實現產業振興、生態振興,加快推進特色經濟林、林下經濟、森林食品、森林康養、苗木花卉、野生動植物繁育與利用、林業生物質能源等特色優勢產業,為培育新業態新產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林草產業注入新活力。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印發《關于進一步放活集體林經營權的意見》(林改發〔2018〕47 號),指出要放活集體林經營權,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等非木質產業?!吨泄仓醒朕k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推行林長制的意見》(廳字〔2020〕34 號)指出,要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鼓勵各地在“三權分置”和完善產權權能方面積極探索,大力發展綠色富民產業。林地生產力被進一步釋放,林業多種功能得到進一步發揮,為林草產業規?;a與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撐。
第三節 面臨挑戰
──發展質量總體偏低。林草資源利用效率總體不高,粗加工多,精深加工少,資源利用率低,一產經營粗放,產品多而不精,產銷銜接不緊密,亟待精品化精準化轉型;二產大而不強,加工企業分散、生產能力不足等問題依然存在,亟待生態化集群化改造;三產占比偏小,服務模式單一,亟待規?;鄻踊l展。一二三產融合不夠緊密,產業鏈尚未完全貫通,企業單體規模偏小,市場競爭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差。
──產品有效供給不足。林草產品有效供給與日益升級的多元化需求不匹配,低端供給過剩和高品質供給不足,部分產品同質化問題較嚴重,落后產能仍占較大比重,優質產品和優質服務缺口較大。經濟林效益較低,部分林產品產能過剩,木本油料產能不足。生態體驗策劃、設施滯后,生態服務供給不充足、城鄉不均衡、區域不協調。
──科技支撐亟待提高。林草業產、學、研缺乏良性互動,企業科技創新動力和能力不足,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利用程度差,新興產品和高新技術研發能力與其他省份和國際水平有較大差距。林草產業科技成果有效供給不足,自主創新能力薄弱,部分領域技術瓶頸難以突破,關鍵技術受制于人。機械裝備相對落后,林草產業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水平較低。林業產業信息化程度不高,政策支撐體系不健全,基層技術力量薄弱,專業化程度不高,制約著林草產業提質增效。
──產業服務體系滯后。林草產業財政投入較低,金融機構拓寬支持的金融產品少,質量監測認證及產品標準體系不完備,基層林業工作站建設落后,對農戶的指導和培訓服務不足。林權收儲擔保服務制度還不健全。林草碳匯計量監測、碳匯交易仍需進一步完善。林業物流智慧化、標準化和網絡化滯后,是阻礙林草產業發展短板。
第二章 總體思路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為基本遵循,以實現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為根本目標,以高質量發展和提質增效為主線,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維護生態安全,科學合理利用林草資源,做精一產、做強二產、做大三產,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促進三產深度融合,加快推動全省林草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奮力譜寫生態空間治理新篇章作出新貢獻。
第二節 基本原則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正確處理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的關系,遵循自然生態系統演替規律與循環經濟理念,科學利用林地資源,倡導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以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優化布局,協調發展。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條件,結合國家重要發展戰略布局,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推動林草產業向優勢區集聚,從分散布局向聚集發展轉變??茖W合理確定產業發展方向和重點任務,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著力增強發展的整體性和協調性。
──重點突破,創新發展。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趨勢,準確把握我省林草產業特點,聚焦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和新增長點,以科技創新引領全面創新,推動規模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
──市場導向,有序發展。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積極培育市場主體,密切生產、加工和銷售利益聯結機制,更好發揮政府引導扶持、政策支持、完善服務體系、多渠道籌集資金等作用,營造公平競爭、有序發展的良好市場環境。
──富民惠民,共享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繁榮林草區域經濟,充分發揮林草產業在穩定擴大就業、改善民生福祉、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等方面的突出作用,提升林草產業綜合效益,擴大生態產品和服務的普惠性,讓更多群體共享發展成果。
第三節 主要目標
──到 2025 年,產業規模進一步壯大,優質產品供給持續增強,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質量效益顯著改善,林草支撐能力不斷提升,生態服務水平更加完善,有效保障國家糧油安全,基本形成林草資源合理利用機制體制,全省林草產業總產值達2000億元。培育認定一批省級和國家級林業產業龍頭企業、林下經濟示范基地、自然教育體驗基地、森林康養基地,打造一批林草生態旅游目的地,推出一批特色生態旅游線路,生態旅游、康養休閑產業接待規模達 1.6 億人次/年。
──到 2035 年,林草資源配置水平明顯提高,林草產業規模穩定發展,優質林草產品供給更加充足,產業結構更加優化,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全面提升,資源利用監管更加有效,服務國家戰略能力持續增強,全省林草產業總產值達 3000 億元。
“十四五”時期林草產業發展主要指標
第四節 發展布局
依據全省生態功能區劃、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林草產業發展現狀等,重點發展優勢產業,加快形成產業集群,構建以優勢產業帶為聯結、條塊結合、優勢互補互聯的“四區、五帶、八基地”林草產業發展布局。
“四區”:①陜北長城沿線沙草產業綜合利用區:依托陜北長城沿線沙草資源,開發利用沙地灌木資源,強化資本集聚和科技集成,發展沙區林草產業綜合利用集群。②黃土高原林業產業復合培育區:充分利用黃橋林區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兼用林和水源涵養林,培育和發展特色種植養殖、林下采集、森林康養、自然休閑體驗等,做好退耕還林后續產業改造提升,完善林產品加工鏈條,建設林業產業復合培育區。③關中平原現代林業產業示范引領區:發揮關中土地、科技、資本、勞動力資源優勢,重點發展林產精深加工業和苗木花卉產業,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加大同科研院校合作,打造國家現代林業產業示范引領區。④陜南秦巴山區林業產業創新發展區:根據秦巴山區得天獨后的天然林資源,積極發展核桃板栗等特色經濟林、林下種植中藥材、特種養殖、油茶、生物質能源林、生態旅游等產業,形成以特色經濟林產業為龍頭,加工業為支撐,生態旅游為紐帶的高效林業產業創新發展區。
“五帶”:①秦嶺生態空間產業經濟帶:以秦嶺低山丘陵區、秦嶺北麓生態文明示范帶和秦嶺國有林區為重點,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優勢,結合沿線自然公園群分布的特點,網聯景區景點資源,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森林旅游、生態康養、休閑民宿等,推進林草產業經濟、自然教育經濟、森林康養經濟和美麗景觀經濟體系發展,構建秦嶺生態空間產業經濟帶。②秦巴山區綠色產業經濟帶:以秦嶺南坡和巴山區域為重點,沿漢江、丹江交通道路為軸線,漢中盆地、月河谷地主要城鎮為中心,依托森林動植物、食用菌、中藥材、蠶桑、茶葉等優勢資源,以線串點,以點帶面,輻射帶動,打造面向陜西、輻射全國的森林綠色食品和中藥材產業經濟帶。③關中高新技術林產工業經濟帶:以隴海鐵路、西寶高速、西潼高速、西禹高速等為軸線,以沿線城市為結點,充分發揮人才、科技、管理優勢,引導林業龍頭企業、林業合作社和林產品經營者,依托省、市、縣經濟開發區和林產品集散地,大力發展林產工業、經濟林果等高精深加工產業和現代林產品物流服務業,擴大規模,延伸產業鏈,打造西北地區最大高新技術林產工業經濟帶。④渭北旱塬經濟林果產業帶:以隴縣、彬縣、富平、黃龍、韓城為主軸,充分利用光、熱條件優勢,大力發展以核桃、花椒、柿子、冬棗為主的特色干雜果經濟林產業。進一步提高黃龍核桃、韓城花椒、大荔冬棗以及富平柿子的規模和知名度,發展主導產業和龍頭企業,開展多用途、多層次、系列化加工,延長產業鏈條,打造特色干雜果經濟林果產業帶。⑤黃河沿岸特色經濟林產業帶:以我省黃河西岸為主軸,改造和提升優質紅棗栽植,開展山楂、樹莓、金銀花、文冠果等特色經濟林引種示范,加快科技創新,實施品牌戰略,創新經營機制,提高加工能力,打造農工貿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沿黃經濟產業帶。
“八基地”:①特色經濟林基地:結合現有發展基礎,重點建設核桃、花椒、棗、板栗、柿等特色經濟林基地。②木本油料基地:以有效保障國家糧油安全為目的,重點發展核桃、花椒、油茶、油用牡丹、元寶楓、仁用杏等木本油料基地。③花卉苗木基地:重點發展花卉加工,培育花卉服務業,扶持一批苗木培育、盆景觀賞、切花切葉、珍稀名木等具有區域特色的苗木區域產業基地。④林下經濟示范基地:科學合理利用林地資源,大力發展林藥、林菜、林菌、林蜂、林禽、林畜等林下種植與養殖基地,適當發展森林人家等森林景觀利用活動。⑤生態旅游基地:依托國家公園、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濕地公園、地質公園、古驛道等載體,推出一批特色生態旅游精品線路,打造一批林草生態旅游目的地。⑥草產業基地:以重點區域人工種草、退化草原修復工程為依托,逐步形成草品種集中生產區,積極發展牧草業、草坪業和草原旅游基地。⑦沙產業基地:以國家沙漠公園為依托,重點開展沙漠生態康養旅游。適度發展仁用杏、沙柳、檸條、花棒等,大力營造灌木工業原料林和灌木飼料林基地。⑧林產品加工基地:提升木材加工水平,改進林產品加工工藝,延長產業鏈,創建品牌,重點建設關中木制品加工聚集地、商洛核桃精深加工集散地、韓城花椒產業園。
第三章 重點任務
第一節 經濟林
推進優勢特色產業提質增效。以標準化栽培、良種化改造、集約化經營為手段,對核桃、花椒、棗、板栗、柿子特色經濟林基地進行提質增效,建設一批標準化示范園,推動經濟林產品精深加工,著力打造黃龍核桃、韓城花椒、大荔冬棗等系列特色經濟林品牌。重點對現有低質低效經濟林,通過實施高接換優、土壤改良、病蟲害防治、綜合撫育等措施,提升經濟林產量和品質。到 2025 年,新建特色經濟林 50 萬畝,改造特色經濟林 400 萬畝,建設標準化示范園區 100 個。
科學擴大經濟林種植規模。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遏制耕地“非糧化”,按照適生優生、突出重點、分類經營的原則,科學適度擴種特色經濟林。核桃主要在秦巴山區和渭北區域發展,以黃龍、宜君、洛南為中心,輻射帶動包括商洛市所有縣(區)在內的 46 個重點縣(區);大棗(紅棗、冬棗)主要在黃河、涇河沿岸發展,以清澗、延川、大荔為中心,輻射帶動佳縣、綏德、吳堡等 10 個重點縣;花椒主要在渭北、寶雞西部山區發展,以韓城、鳳縣為中心,輻射帶動合陽、宜川等 9 個重點縣;板栗主要在秦巴山區發展,以鎮安、西鄉為中心,輻射帶動柞水、藍田、城固等 15 個重點縣;柿子主要在渭北塬區發展,以富平縣、彬州市、澄城縣等為重點。
全面提升市場競爭力。培育一批省級林業產業龍頭企業。提高精深加工能力,推進產業延鏈強鏈補鏈,實現接二連三,促進產業集群發展。扶持各地創建以核桃、花椒、油茶為主的國家和省級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國家現代林業產業園等示范園區。加強質量管理,支持龍頭企業積極爭創知名品牌,提高競爭實力。
第二節 木本糧油
有序推進木本油料基地建設。聚焦維護國家和我省糧油安全,科學有序擴大核桃、油茶、仁用杏等木本油料種植規模,加快元寶楓、文冠果、油用牡丹等產品研發。劃定木本糧油重點基地、主產區和產業帶,引導形成產業聚集和發展特色。鼓勵利用各類適宜林地發展木本糧油,鼓勵結合新一輪退耕還林政策,建設木本糧油基地,允許對第一輪退耕還生態林地進行評估后,依法依規調整林種,種植具有良好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功能的木本糧油樹種。到 2025 年,全省新增或改造木本糧油經濟林 500 萬畝,總面積穩定在 1800 萬畝以上,年初級產品產量達 80 萬噸,木本食用油年產量達 8 萬噸。
科學實施低質低效林改造。開展調查和評估,摸清低產低效油茶林等木本油料底數,實施分類經營,大力推進低產林撫育、更新、改造,著力提高單產水平。對品種老化、產品滯銷的園區,通過嫁接良種、更新換種、精準管理等技術措施,培育主導產品。
第三節 生態旅游
依托森林、草原、濕地、荒漠和野生動植物資源,推動生態旅游產業擴面提質。合理利用國家公園、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沙漠公園及國有林區、國有林場、草原等風景旅游資源,大力發展觀光旅游、休閑民宿、生態露營、山地運動等特色項目。推出一批精品生態旅游線路和特色生態旅游線路,打造一批林草生態旅游目的地,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到2025 年,創建省級森林旅游示范縣 20 個,生態旅游年接待人數達 1.6 億人次。
專欄 3 精品生態旅游線路
1.黃河干流西岸精品生態旅游線路
北起榆林市府谷縣,南至渭南市華山腳下,途經黃河濕地公園、西岳華山、洽川濕地、蟒頭山國家森林公園、黃河壺口瀑布、棗園、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公園、紅石峽森林公園、紅堿淖等,主要體驗生態景觀、紅色經典、田園風光等。
2.丹江沿線精品生態旅游線路
北起西安藍田,南至商南金絲峽,途經藍田王順山、商州二龍山、山陽天竺山、漫川古鎮、丹鳳竹林關,主要體驗丹江濕地、喀斯特地貌、高山峽谷、高山杜鵑、原始森林、革命老區等自然風貌和歷史文化景觀。
3.秦楚古道精品生態旅游線路
北起長安區西康高速入口,南至安康西,途經灃峪森林公園、牛背梁國家森林公園、柞水溶洞、鳳凰古鎮、木王國家森林公園、秦楚古道等,主要體驗秦楚古道、休閑觀光、生態康養等。
4.子午古道精品生態旅游線路
北起環山線灃峪口,南至鎮坪縣,途經沙溝子午古道、嵩溝森林康養基地、平河梁高山草甸、旬陽壩森林康養基地、寧陜上壩河狩獵場、石泉中壩大峽谷、漢陰鳳凰山、嵐皋南宮山、鎮坪化龍山,主要體驗漢唐子午古道、高山草甸、原始森林、高山植物、幽谷深潭、古驛站等自然風光和歷史生態文化。
5.皇冠-天華山精品生態旅游線路
北起環山線澇峪口,南至西漢高速寧陜段,途經皇冠川金絲猴科普教育基地、朝陽溝梁頂萬畝竹海、菜子坪高山植物康養基地、蘭花湖高山草甸、天華山梯級瀑布,主要體驗天然森林景觀、高山濕地、花石巖溶洞、龍潭瀑布等自然景觀。
6.秦嶺四寶精品生態旅游線路
北起環山線馬召入口,南至佛坪縣大河壩,途經黑河庫區、黑河森林公園、老縣城遺址、周至老縣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涼風啞觀景臺、觀音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熊貓谷景區等,主要體驗豐富的水域景觀、秦嶺山地景觀,秦嶺四寶等珍稀野生動植物,感受陜南風情。
7.褒斜古道精品生態旅游線路
北起西寶高速眉縣入口,南至漢中市區,途經太白山、青峰峽國家森林公園、三國文化長廊、斜谷關、上河生態產業園、中蜂產業生態示范園、秦嶺高山植物園、秦西蔬菜產業園、褒斜古棧道遺址,主要體驗古三國褒斜古棧道、高山植物、冰川遺跡和三國文化。
8.高山珍稀植物精品生態旅游線路
北起寶雞市潘家灣,南至洋縣花灘灣,途經鰲山入口、古子梁油松古樹群、黃柏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華陽古鎮、朱鹮飼養基地,主要體驗秦嶺植物垂直分布、高山植物群落、朱鹮飼養繁殖、古鎮文化等。
9.高山濕地精品生態旅游線路
北起寶雞,南至寧強青木川,途經嘉陵江源頭、天臺山、通天河、七彩鳳縣、留鳳關、紫柏山、褒斜-陳倉-連云棧道、蔥灘高山草甸濕地、漢江濕地、武候祠、黎坪森林公園,主要體驗秦巴高山植物、高山濕地、高山草甸等自然景觀及古漢三國歷史文化。
10.照金馬欄精品生態旅游線路
東起富平,西至旬邑,途經耀州藥王山、香山森林公園、柳林朱鹮野化放飛基地、照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馬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主要體驗愛國主義教育、養生文化、黃土高原天然次生林景觀。
11.黃橋林區精品生態旅游線路
南起銅川市印臺區金鎖關,東至宜川縣壺口鎮,西至勞山國家森林公園,途經玉華宮、黃帝陵、黃陵國家森林公園、子午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直羅烈士陵園、勞山國家森林公園、延安黃龍山褐馬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瓦子街烈士陵園、蟒頭山國家森林公園、黃河壺口瀑布,主要體驗黃土高原珍貴的天然次生林景觀和成效顯著的退耕還林成果,黃龍縣神道嶺景色,暢游綠色森林,感受深厚的黃帝歷史文化。
第四節 “雙儲林場”國家儲備林
按照調整后的《陜西省國家儲備林建設規劃》,以及《陜西省林業局 國家開發銀行陜西省分行關于加快推進“雙儲林場”國家儲備林建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陜林財發〔2022〕13 號),按照“統一規劃、集中連片、規模經營、一縣一策”原則,在營造和培育工業原料林、鄉土樹種、珍稀樹種和大徑級木材等多功能森林的同時,將森林碳匯能力提升貫穿于項目建設始終,實現“儲林”“儲碳”雙儲備。到 2025 年,在 57 個國家儲備林建設基地縣(市、區),建成國家儲備林基地 168 萬畝,其中人工林集約栽培 21.84 萬畝、現有林改培 146.16 萬畝。
探索多種建設模式。大力推廣“縣級人民政府+國有企業”合作模式。新組建的投資主體,可冠以雙儲林場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公司名稱。發揮國有林場體制機制及技術優勢,按照“縣級人民政府+國有企業+國有林場”合作模式,支持國有林場參與“雙儲林場”國家儲備林建設。推廣“縣級人民政府+國有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與國有企業開展多層次合作,全方位建設“雙儲林場”,帶動林下經濟、生態旅游、森林康養、自然體驗等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推動鄉村振興。
打造特色示范基地。秦巴、黃橋、關山等重點林區圍繞森林康養、生態旅游、森林體驗等主題,試點打造一批以培育珍稀樹種和大徑級用材林為主的示范基地;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重點圍繞能源企業減排剛性需要,試點打造一批以“儲碳”為主要目標的示范基地;革命老區圍繞紅色教育,試點打造一批“以紅帶綠、以綠映紅”的國家儲備林生態文明示范基地;長城沿線、白于山區、關中北山圍繞困難立地生態重建和“以綠治黃”理念,試點打造一批以儲備生態為主的示范基地;黃河干流及其主要支流沿線圍繞沿黃防護林綠色廊道建設,打造一批以生態體驗為主的示范基地。通過新模式、新技術和新機制創新示范,形成類型多樣、各有所長、多點開花的“雙儲林場”國家儲備林建設新格局。
第五節 種苗花卉
整合現有資源,不斷壯大提升苗木花卉產業質量。實施名優品牌戰略,扶持一批苗木培育、盆景觀賞、切花切葉、珍稀名木等具有區域特色的苗木花卉產業園區。依托國有苗圃和龍頭企業,大力發展造林綠化、園林花卉、盆景觀賞、切花切葉、珍稀名木等具有區域特色的種苗花卉產業。發揮區域經濟和種質資源優勢,打造一批立足省內、面向周邊的林木種苗花卉市場。加大利用秦巴山區、黃橋林區林木花卉種質資源優勢,加大珍貴樹木、古樹名木、特色花卉的收集、馴化、繁育力度。加大種苗花卉市場監管,建立生產經營服務網絡體系,及時掌握市場動態,為種苗花卉產業提供服務。推動花卉品種選育和標準化栽培,強化產品創新研發,到 2025 年,花卉年產值 280 億元。
專欄 5 重點種苗花卉示范園區建設
1 榆林沙生抗旱苗木花卉產業示范園區
2 楊凌周至園林綠化苗木產業示范園區
3 安康園林綠化苗木產業示范園區
4 西安鮮切花產業示范園區
5 寶雞名貴花卉產業示范園區、
6 漢中盆景花卉產業示范園區
第六節 林下經濟
規范有序、科學合理利用各類適宜林地和退耕還林地等資源發展林下經濟,加強林下經濟與生態保護修復的融合。重點發展林下中藥材、林下食用菌、林下養殖及林下采集加工等,適度發展食用菌,引導加工企業向林下種植養殖集中區延伸。認定一批省級林下經濟示范基地,支持各地按程序要求申報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逐步完善林下經濟產品標準體系,推動品牌建設,提升林下經濟產品質量和品牌競爭力。到 2025 年,省級林下經濟示范基地達 150 個以上,全省林下經濟產值達到 230 億元。
專欄 6 林下經濟發展布局
1陜南地區:重點發展林藥、林菌、林蜂、林禽、林特等林下種養復合型經營及林產品采集加工。
2關中地區:重點發展林菜、林苗、林藥種植,林蜂、林禽等林下養殖和精深加工。
3陜北地區:重點發展林藥、林糧種植,林下養殖和牧草種植。
第七節 自然教育
高標準建設自然教育基地。依托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重要濕地、古驛道等載體,打造特點鮮明的自然教育基地和生態探秘線路,鞏固完善現有生態文明教育基地、自然體驗基地、生態探秘線路基礎設施,建設自然教育標識、動植物屬性解說和互動體驗設施。到 2025 年,新建自然教育基地 50 個,自然體驗與自然教育社會公眾參與度達 40%,形成一批具有顯著陜西地域特色的自然教育精品課程、線路和品牌。
高起點提升自然教育能力。對現有自然教育內容進行評估和分析,對內容體系建設進行宏觀統籌規劃,從全省層面推動自然教育內容質量提升。以自然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為中心,注重課程的專業性、多樣性、與體驗基地建設的契合性,設置包含多類時長、形式和目標取向的自然教育課程體系。整合不同基地、不同主題的自然教育內容,依托現有傳播平臺和社交媒體,提升自然教育能力。
高質量打造自然教育特色。準確把握市場定位,完善生態文化基礎設施,打造生態文化傳播場所和平臺,不斷推出具有地方特色、資源特色和文化特色的自然教育活動,加大特色自然教育產品的宣傳和推介。開發自然教育相關文創產品,增強自然教育相關內容交流,提升自然教育活動對自然保護與當地社區發展的反饋機制,打造陜西特色的自然教育品牌。
專欄 7 自然教育區塊建設
1 秦嶺北麓生態文明示范帶自然教育區塊
2 巴山生物多樣性自然教育區塊
3 沿黃紅色自然教育區塊
4 榆林沙地(草地)自然教育區塊
第八節 森林康養
編制全省森林康養發展規劃,做好宏觀控制,確定性質規模和發展布局,統籌安排分區和建設項目,在保護森林生態系統的前提下,開發森林康養產品,合理組織森林康養活動,突出森林康養功能,構建特色鮮明、差異化發展的森林康養產業體系。根據資源優勢,森林康養產業發展要突出特色,針對主要的客源市場設置康養項目和康養課程,確定基地的核心競爭力,避免同質化競爭。加強森林康養組織管理、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隊伍建設和宣傳推廣,促進森林康養與健康養生、康復養老、中醫藥等領域融合發展。依托全省生態空間優質豐富的森林資源、生態環境和特色文化,建設一批特色突出、功能顯著、設施齊備的森林康養基地,打造一批森林康養品牌。到 2025 年,建成國家森林康養基地 6 處、省級森林康養基地 30 處,輻射帶動森林康養項目 100 個。
專欄 8 森林康養基地建設
1森林康養基地建設布局
依托資源優勢,立足康養需求,建設差異化發展、優勢互補的森林康養產業集群,形成多層次、多元化、多類型的森林康養產業格局。創建一批國家森林康養基地,評定一批省級森林康養基地。積極推進森林康養特色小鎮、森林康養人家建設。到 2025 年,建成國家森林康養基地 10 處、省級森林康養基地 30 處,輻射帶動森林康養項目 100 個。
2國家森林康養基地建設
重點打造黃陵國家森林公園森林康養基地、黃龍山國有林場管理局森林康養基地、陜西省樓觀臺森林康養基地、天竺山森林康養基地、寧陜縣森林康養基地、平利縣馬盤山森林康養基地、黑河森林公園森林康養基地、寧東林業局旬陽壩森林康養基地、寧西林業局朝陽溝森林康養基地、通天河森林公園森林康養基地等 10 處國家森林康養基地建設。
第九節 林草中藥材
嚴格保護生態環境和野生藥用生物資源,加強陜西道地中藥材資源保護,建設一批優質林源藥材種質資源保護、良種繁育和種植基地。推行林草中藥材生態培育,選育優良品種,建設林草中藥材生態種植、野生撫育和仿野生栽培基地,依據區域藥材生產規模、種類及產地加工要求,兼顧區域經濟和交通狀況,在林草中藥材主產區,分區域建設藥材產地加工與流通基地。鼓勵企業或專業合作社建設規模適度的藥材初加工、倉儲、物流(集散-市場)場區及其配套設施,配置相應的生產設備和機具,保證所產藥材得到及時加工和收儲,方便銷售和運輸。完善林源藥材培育、采收、倉儲、加工、銷售等技術規范,強化科研創新,建立植物活性物高效提取分離平臺,完善產品標準體系,規范檢驗檢測,強化質量認證和監督管理。推進林草產業與生物醫藥產業深度融合,培育壯大中草藥文化產業,打造獨具特色的林草中藥材產業體系,形成林間、林下、草地產藥,以藥養林養草的良性循環,實現可持續發展。
專欄 9 林草中藥材培育
1可生態種植藥材
黨參、當歸、甘草、黃芪、黃芩、大黃、柴胡、遠志、半夏、知母、地黃、蒼術、苦參、秦艽、黃精、玉竹、山楂、玫瑰花、連翹、射干、款冬花、沙苑子、胡蘆巴、九節菖蒲等。
2可野生撫育藥材
甘草、黃芩、知母、蒼術、麻黃、苦參、款冬花、連翹、苦杏仁、桃仁、酸棗仁、柏子仁、沙棘、白頭翁、威靈仙、山豆根、香加皮、甘遂、京大戟、狼毒、毛葉小檗等。
3可仿野生栽培藥材
甘草、黃芪、黃芩、黃精、玉竹、柴胡、遠志、蒼術、赤芍、知母、半夏、苦參、麻黃、銀柴胡、款冬花、紅芪、射干、白頭翁、瓜子金、威靈仙、連翹、苦杏仁、桃仁、大棗、酸棗仁、玫瑰花、柏子仁、皂莢刺、花椒、九節菖蒲、百蕊草等。
第十節 草產業
按照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加強草原保護管理,推進草原生態修復,促進草原合理利用。大力發展草種業,培育建設選育、擴繁和推廣一體化草種市場,提高草種自給率。堅持因地制宜、分區施策的原則,依托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探索不同區域牧草高產栽培模式,擴大人工種草面積。穩步發展生態草牧業,鼓勵種植紫花苜蓿、沙打旺、小冠花、紅豆草、羊草、胡枝子、花棒、草木樨、黑麥草等優質鄉土草種,建設一批優質人工牧草基地。扶持一批草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支持企業實施品牌建設,引導草坪業健康發展,推廣建植低耗水、搞病蟲害、耐踩踏、耐旱、節土、節肥型草坪。充分挖掘和發揮草原自然資源及文化優勢,積極發展草原文旅產業。
專欄 10 重點發展區域
1陜北地區:榆陽區、橫山區、神木市、府谷縣、靖邊縣、定邊縣、吳起縣、志丹縣、安塞區
2關中地區:隴縣、鳳縣
3陜南地區:留壩縣、嵐皋縣
第十一節 沙產業
構建沙區治理與特色產業發展協同推進機制,在保護修復荒漠生態系統基礎上,科學合理利用沙區光、熱、水、土、氣、生、風、景觀等獨特資源,適度有序發展有機種植業、沙漠森林景觀旅游、生物質能源、太陽能和風能利用等產業。因地制宜發展沙區蔬菜、瓜果棚栽基地,棗、葡萄等經濟林基地,沙柳、沙棗、沙棘、檉柳、檸條等生態經濟兼用林基地,積極發展沙區食品、藥材、飼草等產業。完善沙漠文化旅游設施,以國家沙漠公園為依托開展沙漠生態康養旅游。到 2025 年,基本建立比較完備的沙產業體系以及科技創新和技術服務保障體系。
專欄 11 沙區重點產業
1沙區節水型種植業
在水資源相對豐富區域積極發展經濟林果、草藥和花卉;在水分條件稍差或無灌溉條件的區域合理發展油料植物、草藥等;在水分條件差的區域適度發展飼料和綠色食品原料種植業。
2沙產品加工業
重點推進沙區林草產品加工業經營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
3沙區服務業
以觀光休閑、自然體驗、沙漠探險等為重點,大力加強沙區生態旅游產業化建設。做好線上線下融合,形成線上營銷、線下成交(體驗)模式。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一節 加強組織領導
各級林業主管部門要認真履行產業管理職責,高度重視林草產業發展,將其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加強行業指導和管理服務,積極爭取政策支持,推動產業發展各項工作落到實處。探索建立林草資源科學合理利用制度,統籌推進對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等生態系統及特色優勢資源的開發利用,促進資源集約、節約、高效、多功能利用,支持發展林草循環經濟。加強資源利用監督考核管理,分區分類嚴格控制開發強度,形成資源利用與培育保護的良性互動機制。
第二節 完善投入機制
積極爭取中央財政資金支持林草產業發展,支持將符合條件的經濟林造林項目以及林木種質資源保護等項目納入生態建設支持范圍。市縣根據需要并結合實際情況,積極履行支出責任,按規定統籌項目資金。協調金融服務機構,開發符合林草產業特色的金融產品,落實支持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農戶的金融服務優惠政策。鼓勵社會資本規范有序設立林草產業投資基金,充分發揮林業主管部門的行業優勢,穩妥推進基金項目儲備、項目推介等工作。
第三節 優化資源管理
完善林草資源管理制度,促進資源集約、節約、高效、循環利用??茖W實施森林分類經營,依法依規利用國有林和集體林發展林草產業。落實國家和省級關于支持鄉村振興的有關用地政策,在不破壞生態和嚴格履行程序的前提下,保障林草產業用地。對集中連片開展生態修復達到一定規模的經營主體,允許在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規和國土空間規劃、依法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堅持節約集約用地的前提下,利用 1%—3%的治理面積從事旅游、康養等產業開發。在林地上修筑直接為林業生產經營服務的工程設施,符合《森林法》有關規定的,不需要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落實國有資產報告制度要求,豐富和完善林草資源資產報告內容。
第四節 推進示范建設
高水平建設一批林草產業示范基地,發揮科技引領、生產示范、輻射周邊、組織創新的優勢,構建科技推廣和產業協同創新體系。推動共建現代林業產業示范區,推薦一批國家林業產業重點龍頭企業、國家林業產業示范園區、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等,參與創建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鼓勵各地培育壯大龍頭企業、產業基地和園區,支持申報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完善林草產業特色產品的生產技術標準和產品質量檢測標準,提高產品質量。積極推動林草產品申報有機、綠色、無公害產品和地理標志產品、森林認證產品,統一標準,提高產品市場認可度、品牌競爭力。辦好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和各類林業展會。
第五節 培育新型主體
重點培育一批特色鮮明、運作規范、經濟效益好的示范家庭林場,引導林地、土地、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向其集中,帶動全省家庭林場發展。支持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村實用人才、技術能手、農村致富帶頭人和返鄉大學生參與生產經營銷售,逐步培育為專業種養大戶。提升壯大林業合作社,支持興辦專業合作、股份合作和社區合作等多元化、多類型合作社,推動跨區域合作和同業聯合發展,打造一批競爭能力較強的聯合社。支持龍頭企業為主體的“企業+基地+農戶(合作社)”模式,整合資源建立技術創新聯合體,強化核心技術攻關、促進技術成果轉化推廣和示范帶動。
第六節 強化科技支撐
加強種質資源挖掘和基礎研究,強化良種選育、用材林培育、林業新材料、林業生物質能源、林草機械裝備制造等方面的科研攻關,突破一批產業化前景良好的關鍵核心技術,完善科研成果轉化機制,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率。鼓勵企業組建產業創新聯盟,推廣大數據、云計算、5G 等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推動數字經濟與林草產業深度融合,促進林草產業數字化發展。推進陜西生態空間云平臺林業產業綜合管理子平臺建設,提升林草治理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快建設林產品電子商務服務體系、物流配送體系、交易誠信體系、產品認證和質量追溯體系及標準體系,壯大林草電商隊伍,拓展電商合作平臺。